top of page
搜尋

陪診服務爭崩頭 政府將波交畀受助機構

已更新:6月25日

政府透過受助機構提供陪診服務,但申請門檻高、輪候時間長達11個月,令不少長者無奈放棄。年逾七旬的獨居長者駱女士向《東呼即應》訴苦,自己因交通意外行動不便,覆診成為「不可能完成的任務」。陪診義工凌先生亦坦言,現時的陪診服務僅是「杯水車薪」,難以應對龐大需求。有關注團體期望政府增撥資源,支援他們幫忙處理陪診個案。

逾70歲的駱女士於兩年前在青山道被電單車撞倒,導致肋骨斷裂,做3次手術後終能出院,但仍要用助行架跳着走。獨居的她連洗頭都要坐在馬桶上,嘆言「沒人理會,我已經很堅強了」。她其後要每周覆診及做物理治療一次至兩次,但她雙腳不能落地,無法行走,只能向身邊的人求助。

雖然社署有津助營辦92支「綜合家居照顧服務隊」等,提供包括陪診在內的照顧服務,但最新輪候時間要11個月,而且要求陪診時必須乘搭的士。駱女士考慮到頻繁覆診會產生巨大費用,最終無奈放棄申請服務,轉為求助於非津助機構的義工服務。

陪診義工凌先生透露,有些受助者較「重磅」,而義工本身年紀也不輕,能力有限,推輪椅時偶爾會感到吃力。他更指,截的士成為另一困難,有些的士司機會不理會他們。凌先生經常接觸長者和傷殘人士,提到即使盡量用積極的角度去勸解,但他們對生活及生命的想法都很灰暗,亦令凌感到無助,坦言陪診服務只能解決他們的燃眉之急,實際上亦幫不了太多「只是杯水車薪」。

義工機構「愛德循環運動」主要支援「服務夾縫」中的人士,例如尚未輪候到社署服務,或無力支付陪診費用的基層人士。總幹事歐偉民表示,他們每年訓練80名至100名義工,但不是人人都能陪診,而面對的陪診申請卻有250宗至350宗。他坦言,隨着香港步入高齡社會,家庭支援減少,獨居及雙老長者對陪診服務的需求愈來愈大,機構已亮起紅燈,認為靠義工完全解決陪診需求並不現實,期望政府和其他機構正視問題,加強支援。

社署表示,計劃於2025-2026年度增加至12,000張社區券,供長者購買陪診等服務。但嶺南大學政策研究院高級講師蕭珮而認為,解決陪診問題不能單靠增加名額,坦言11個月的輪候時間確實過長,社福機構人手短缺是主要挑戰。蕭又提到,科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輔助陪診,例如小型錄音設備可幫助長者記錄醫生的建議,而「陪伴機械人」亦能協助引路。然而她強調,陪診過程中,患者不僅需要生理上的支援,更需要心理上的慰藉,這些是科技無法取代的。

原文網址:陪診服務爭崩頭 政府將波交畀受助機構 | on.cc東網 | 中港台 https://hk.on.cc/hk/bkn/cnt/news/20250503/bkn-20250503183800572-0503_00822_001.html

 
 
 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