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兩位資深職業治療師陳淦坤(Mark)、陸綺雯(Carman)創辦的櫻楹軒,團隊由逾50位職業治療、物理治療及言語治療師組成,提供跨界別的服務支援。一班治療師們走勻港九新界,上門提供個人化長者復康訓練,機構更另有送飯、陪診、家居清潔等貼心服務。
Mark和Carman把每位長者視為家人、朋友,陪伴他們走過不容易的復康路,為他們送上關愛和支持,期望可持續幫助更多長者。
服務輪候時間長 形成「復康真空期」
中風、跌倒後骨折、認知障礙症是長者常見問題,對活動、吞嚥、說話及自理能力等造成一定影響。部分中風長者入院後長期卧床,又怕跌倒受傷而抗拒活動,因而加劇肌肉萎縮,甚至出現凹陷變形,難以步行。
Mark指中風後的復康黃金期為3至6個月,惟家屬或因認知不足、過份保護,加上公營復康訓練服務的輪候時間亦較長,形成「復康真空期」,令長者的身體機能不斷惡化:「⼀般經醫⽣轉介排期,等治療師評估至少超過三個⽉,⾔語治療甚⾄要等半年或以上。」
Carman補充,過去兩年受疫情影響,不少長者足不出戶。久而久之,不但令平衡力、體能變差,缺乏社交互動刺激,言語能力亦開始退化,人也變得呆滯。而不少長者的子女亦選擇移民,他們難免會感到孤獨無助,部分人更出現輕微抑鬱。
堅持上門訓練 走入長者生活
面對迫切的需求,Mark及Carman決意成立櫻楹軒填補服務缺口,為長者提供適切支援。與其他機構不同,櫻楹軒的治療師更會身兼個案經理,前期家訪及評估、製訂個人化復康計劃、上門訓練、與照顧者溝通都一手包辦,全面跟進長者的情況。不過,上門訓練需走勻港九新界,對時間分配、工作量造成一定負擔,為何仍堅持?
Mark解釋:「親身上門了解長者的家居環境,可為他們建議合適的復康和安全用品。我們能留意到一些有潛在風險的家居位置,如電綫纏繞、沒有窗花、地板太滑等,便可建議他們加裝扶手,減低意外風險。」
治療師親身上陣,沒有社工作為溝通橋樑,可增加與病人、照顧人直接溝通的機會,若有任何關於病症或復康訓練的問題,治療師都可隨時解答:「我們好重視與病人和照顧者的溝通。病人了解具體的訓練內容,照顧者更清楚治療的預期效果,他們才能更有信心地按我們的計劃去做。」而除了恆常的肌力、平衡、認知等訓練,有需要時他們更會為長者進行心理輔導。
交心同行 如家人般互相關心
以家作為起點,走入長者的生活,藉著每一次上門訓練拉近距離,漸漸便變得無話不談。有些長者從打仗時期講起,再與Mark和Carman談事業至晚年生活,他們笑言部分長者更把他們視為子女、孫兒,二人也會記得每個長者的性格和愛好,去旅行時看到合適的禮物,也會買給他們。試過有患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本來內向寡言,不但抗拒訓練,也對生活沒有盼望,常自怨自艾。
Carman每次上門訓練都會關心他的身體狀況,與他聊興趣、聊生活,一步步融化這座冰山。現在這位長者不但變得開朗,更十分期待每次訓練,會自行準備所需材料、特意取消早上的行程,留在家等待Carman到訪。
Mark亦憶述有長者知道他哮喘,特意為他煲湯:「她丈夫同患哮喘,她便與我分享好多有關藥物、湯水的知識,也為我煲雪梨水、鱷魚肉湯,說對氣管好,我覺得好Sweet。」「交個心出嚟」是Mark和Carman常常掛在口邊的服務宗旨:「做長者服務,好講個『心』。你有心想幫他,他一定能感覺到。相反,假如機械式工作,做完服務就算,他同樣感覺到。」
除了同行,面對病症、傷患帶來的恐懼和壓力,Mark和Carman更成為長者們強大的精神支柱和信心來源。曾有年過80的長者心臟血管撕裂,手術後活動能力大幅下降,完全走不了路,也對自己喪失信心。
Mark用兩年時間不斷從旁鼓勵、支持她,提醒她要相信自己,要肯定自己的努力,慢慢她便願意嘗試訓練,平衡、肌肉、步行能力愈來愈好。現時她更會每日踏一小時單車、持續做運動,每日也能用枴杖到樓下散步。「記得起初見她,她一步都不敢離開身邊人,連上廁所也要工人陪,深怕再次受傷。而每次去醫院覆診都會好緊張,試過緊張到嘔,也要吃鎮靜劑入睡。她現在擺脫了這個惡夢,變得開朗、有信心。」
拋開治療師和病人的關係,二人把長者視為家人、朋友般,互相陪伴、支持、同行。Carman說:「有時我也很感謝他們願意相信我,讓我有機會跟他做訓練。他們常常說多謝我,其實我才要感謝他們。正因他們相信我,我們才有機會一起同行。」
樂見訓練成果 盼幫助更多人
看到長者由長期卧床、不良於行,變得能以枴杖散步。或是透過肌肉協調訓練,由本身只能吃糊餐,終於能吃碎餐,這些看似細微的改變,背後其實需要花費治療師大量的時間和心力,從而大大改善長者的生活質素。「長者基本上沒太多娛樂,看電視、吃東西便是其中兩項。能幫助他們重拾進食的樂趣,終於不是『熔熔爛爛』的食物,吃到味道,他們已經好開心。」Mark說。
現時櫻楹軒是「長者服務券資訊系統」下「社區照顧券」的服務提供者,合資格的長者均可申請其服務支援。
Mark和Carman指用心服務、切身處地思考、以長者需求為先是其宗旨,盼可在有限的資源下,盡力幫助更多長者:「我做職業治療的初心,就是盡量幫更多長者,故這麼多年以來,我一直都在做長者服務。長者努力多年建設現今社會,我們不應用完即棄,把他們送往長者屋、提供基本服務便作罷,要用心幫助他們。」Mark說。
記者:吳霆俊
Comments